Down to Zero
想了很久,最后还是决定找一个稳定的博客。
在过去的几年里,换过好几种博客,比如大一开学就开始学的Flask,大一过一半之后发现它需要太强大的造轮子能力,于是又学Django建了另一个博客。没过多久,发现隔壁班的同学用Wordpress,管理博客不需要时间,又可以装逼撩妹。遂放弃Python跟风PHP,但用了几周之后发现代码过于臃肿,不适合个性化。
某日无意间读到一名dalao写的《Web全栈工程师的自我修养》,第一次知道还有静态页化的博客,于是在接下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就是用Pelican写博客,然后推送到Github上去,靠Github上的服务器展现出来。
这个方法伴随了我整个大二,我承认这的确是一种惬意的方法。首先页面是静态化的,内容都部署在Github上,也就不必担心会有居心叵测的人来玩数据库之类的坏事,虽然安全问题依然仍然存在,但是担心的事情却少了很多。而且这种方法前端基本都是靠自己写,呈现效果完全个性化,于是就会有人找你问什么什么效果是怎么怎么实现的,宣传博客的时候非常有成就感。
但后来我发现,这种做法其实是滥用。因为那里是鼓励人展现开源项目Demo的地方,并非让人去写博客的。
相比各类专门的博客系统,静态化在许多方面还是存在着不方便的因素,比如我每次写完都得运行一次程序,然后看一下效果,不行的话再改,再运行一遍看效果。如果是内容还好,但是如果要调整字体,命是说没就没的。说实话,每次写博客,这个步骤都会耗费我大量的时间。说白了,我在Github的账号上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项目,挂一个博客的静态页又过于喧宾夺主。
后来就想去国内那两家博客论坛注册账号,结果圈子里的人各种嘲讽。人终归是社会的人,风评被害是别人的事。于是就打算在这里重新开始写博客。
我也不打算把之前博客的内容复制过来,反正大多是一些自认为无用的技术文读书笔记和翻译练习。(今天整理的时候读起来还有一种莫名的羞耻感是怎么回事。)
博客终归还是分享内容,在IDE里用MD语法写博客的我真是受够了。那么,就干脆在老地方迎接新的开始吧。
在过去的几年里,换过好几种博客,比如大一开学就开始学的Flask,大一过一半之后发现它需要太强大的造轮子能力,于是又学Django建了另一个博客。没过多久,发现隔壁班的同学用Wordpress,管理博客不需要时间,又可以装逼撩妹。遂放弃Python跟风PHP,但用了几周之后发现代码过于臃肿,不适合个性化。
某日无意间读到一名dalao写的《Web全栈工程师的自我修养》,第一次知道还有静态页化的博客,于是在接下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就是用Pelican写博客,然后推送到Github上去,靠Github上的服务器展现出来。
这个方法伴随了我整个大二,我承认这的确是一种惬意的方法。首先页面是静态化的,内容都部署在Github上,也就不必担心会有居心叵测的人来玩数据库之类的坏事,虽然安全问题依然仍然存在,但是担心的事情却少了很多。而且这种方法前端基本都是靠自己写,呈现效果完全个性化,于是就会有人找你问什么什么效果是怎么怎么实现的,宣传博客的时候非常有成就感。
但后来我发现,这种做法其实是滥用。因为那里是鼓励人展现开源项目Demo的地方,并非让人去写博客的。
相比各类专门的博客系统,静态化在许多方面还是存在着不方便的因素,比如我每次写完都得运行一次程序,然后看一下效果,不行的话再改,再运行一遍看效果。如果是内容还好,但是如果要调整字体,命是说没就没的。说实话,每次写博客,这个步骤都会耗费我大量的时间。说白了,我在Github的账号上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项目,挂一个博客的静态页又过于喧宾夺主。
后来就想去国内那两家博客论坛注册账号,结果圈子里的人各种嘲讽。人终归是社会的人,风评被害是别人的事。于是就打算在这里重新开始写博客。
我也不打算把之前博客的内容复制过来,反正大多是一些自认为无用的技术文读书笔记和翻译练习。(今天整理的时候读起来还有一种莫名的羞耻感是怎么回事。)
博客终归还是分享内容,在IDE里用MD语法写博客的我真是受够了。那么,就干脆在老地方迎接新的开始吧。
评论
发表评论